春节即将来临,“回家”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是翘首以盼的事,然而,对另一部分人而言,“家”不是港湾,而是想要逃避的难题。
很多人都会想问:
“为什么在外人面前温柔的母亲,在家里会特别强势?”
“为什么克制严谨的父亲,在家里会为了特别小的事情发火?”
“为什么在对我从小的教育中,父母给予的更多是批评而不是鼓励?”
“为什么父母要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我如何和珍惜的事物告别?”
……
对于自己的家庭,你是否也有很多疑惑,不理解自己的家庭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不理解自己的父母和亲人;或者你已经麻木、习以为常,拒绝重新去理解和认识。也许你已经到了不再愿意去思考这些问题的地步——“想到就心烦”。
为什么我们难以理解自己的家人?
1. 为了给自己一个解释,我们脑补了很多故事的细节
每个人都有的一种本能的欲求:我们需要周围发生的事情,对于自己而言是说得通的,否则,我们就会感到费解、困惑、甚至愤怒,而这些痛苦的情绪,又会迫使我们去寻找一些能够让事情变得“合理”、“说得通”的解释信息或片段。
比如,父亲对你从小的教育就十分严苛,以批评为主,很少鼓励,但他在别人面前总夸别人的孩子。在你心里,这件事情显然是“说不通”——为什么爸爸对别人家小孩比对我好?于是,你就会找一些让自己觉得合理的可能解释——我爸就是一个假惺惺的老好人,但久而久之,你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就会因此而产生罅隙。
可以发现,“让生活看起来说得通”,这样的欲求有时会让我们变得武断、不自觉地断章取义,用想象拼凑出能让自己感觉说得通的故事的全貌,尽管你找到的解释可能并不是背后真正的原因。
有时候往往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反而让我们陷入对家人的误解之中。
2. 认知的局限性
人性是复杂而矛盾的,当家人做出一些出乎我们意料的事情时,我们会出现短暂的认知失调,有些人能逐渐接受,但有些人便始终无法理解家人,比如自己一直信任的人却欺骗了自己,一直关系很好的人,却在背后中伤了自己。
所以说,有时候我们无法理解家人,是因为我们还不能接受人性的复杂,真挚中可能包含做作,高尚中可能包含卑鄙,而邪恶里也能有美德。
3. 我们固执地相信自己已经认定的
我们始终只有一个“自己”在家庭中成长。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太会有机会意识到自己对家庭“习以为常”的理解可能存在误会。
我们早已习惯了故事按照对自己而言说得通的方式展开。即便有人向我们提出质疑,那种“习以为常”也让我们不太容易有机会客观地看清自己的家,你很可能会下意识地认为“你根本不了解我的家庭,我的家庭就是这样”。
如何重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家庭?
1. 尝试去了解故事背后更真实、完整的信息
尝试着从你自己的故事版本里走出来,看到关于你的家的全貌。它能够让你摒除那些基于“解释”的需要而产生的误会,以及这些误会给你带来的负面情绪,比如“父亲这样对待我,一定是因为他不爱我,我不值得人爱”;而在看到故事的全貌之后,你的结论也许会不一样,或许仍然会是“他不爱我”但你会对于他为什么不爱你有更客观的认识。
2. 试着接受他人对你的家庭的多方面评价
在他人提出不同的看待你的家庭的视角时,不要第一时间否定和拒绝。其他的亲戚、朋友在看待你的家庭时有不同的视角,多和他们交流,他们看到的关于“你的家庭”这个故事里你可能不曾看到的部分,而这正是你获得故事全貌的契机。
3. 接受父母也是普通人的事实
在你成长过程中,对父母的理解绝大部分时间是出于“子女”的角度。但别忘了,父母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有除“父母”之外的其他角色,他们也是别人的孩子,还是彼此的伴侣。他们的人生不止有你,也不应该以你为中心(每个人其实是自己生活的中心,你生活的中心应该也是你自己)。试着去了解他们不同面,对于理解你的父母有很大帮助。
“家”是我们生活中无法回避的话题,不如趁着这次春节回家,重新考虑你和家庭的关系,尝试着了解父母和家人更多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