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卵用的鸡汤文……这个评价还是很让人难以接受的。小编看到我的表情开始变幻,便耐心的解释了一遍为什么这篇文章会让她感到是鸡汤文:“大家都懂的大道理还用你一遍遍讲吗?”这个答案进一步激发了我的好奇,为什么讲大家都懂的道理就会变得没什么卵用呢?小编被我问烦了,终于忍不住白眼了一记道:“没人想看大道理,大家想知道的是要怎么做!”
说的没错,心灵鸡汤确实会给人以“看了貌似明白了些什么,但是实际上又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办”的感觉。别如说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鸡汤文典范“苏东坡&佛印&苏小妹”,“你看别人怎样是因为你心里有什么,你心里放下了,才能看到更多的东西”,虽然好像让人明白了放下的道理,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的确是然并卵。
心灵鸡汤确实无用,但这往往并不是因为它蕴含的道理不正确或者太空洞。事实上大多数鸡汤文所说的道理是成立的,之所以对你无效,更多的是因为那个道理只被你的大脑接受了,却并没有真正被你的心灵理解到。
举个简单的例子,A君和家里人的关系一直不好。父亲是一个强势的控制狂魔,无论事情大小都要指手画脚,稍有不服就使用暴力镇压。A君一方面很理解父亲这样做是因为他的成长环境所致,也明白自己现在已经是成年人,不应该再对父亲的指手画脚如此介怀。可是到头来还是一和父亲说话就无比的愤怒,不满的情绪想控制也控制不住。
A君为此阅读了一大堆心理学书籍,掌握了关于哲学、原谅、爱与关系的大量理论知识,可是现实情况仍然毫无好转。真真是传说中的“听过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在咨询室里A君问我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不再与父亲怄气”。说实话,我觉得他可能做不到,因为人永远无法相信/做到自己没有体验过的事情。原谅和不生气只是A君脑袋里的两个概念,从未真正被他的内心体验。
心理困难的产生很多时候不是大脑思考的逻辑问题,而是内心的挣扎与纠结。这些纠结不是说明白一两个道理、指点一两句怎么做就可以直接被改变的。它们背后一定蕴含着许多彼此冲突的需求、无法抑制的渴望、无法独自承受的情绪感受以及许许多多其他复杂的心理体验。以婚外恋为例,每个发生出轨的恋人内心一定都有一个声音在呼喊“你这样做是不对的”,然而内心的其他部分,则陶醉于婚外恋带给自己的那种在自身婚姻中无法体验到的被满足感。因此他们往往一边感到内疚又沮丧,另一边却惊叹快乐又刺激。这些复杂的需求、情绪交织在一起,如果只是单纯的用道理去解释清楚,只会忽略我们自己内心内心真切的感受和情绪体验,咨询标不咨询本。
然而遗憾的是,很多人都倾向于选择这条“明显又容易”的解决方式。我们会要求那些饱受委屈的人要大度、让纠结困恼的人别想那么多、告诉焦虑的人踏实点就成、指责抑郁的人去生活不够积极。这些大度一点、不想那么多、踏实一点、积极一点的指摘,对于那些身陷心灵困境中的人们来说,就是一碗碗心灵鸡汤。看起来很美,然并卵。
真的想让这些问题得到舒缓,我们首先需要做的不是去明白什么道理,而是去仔细体验和感受这些现象背后的内心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去用心体验这些情绪感受,理解这些感受所传达的心理需求。看看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是哪些情绪在对抗?为什么难过?为什么愤怒?为什么无奈?体会才能理解,理解才能释放,而只有释放了,你的大脑和心灵才有空间去真正吸收新的道理,从而得到改变。
心理咨询中也是如此。弗洛伊德在自己的早期理论中就提出了情感宣泄和潜意识需求探索对人类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无论是自由联想还是梦的解析,都在积极地尝试了解心理困难背后所隐藏的情绪体验和心理需求。他的后继者比昂、克莱因在他们所建立的客体关系理论中也非常重视这一点:咨询师帮助来访者建立一个稳定持续、可以自由宣泄的客体关系,帮助来访者宣泄那些压抑在内心、无法自己独立面对、理解、释放的情绪感受和内心体验,从而让来访者重新在关系中成长,找回发展自己的能力。以科胡特为代表的自体理论也持同样的观点:咨询师需要将自我状态(self status)、自恋性需求(narcissistic need)看做咨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通过理解来访者内心那些被压抑的自恋型需求,去尝试整合来访者的自我状态,从而达到帮助来访者发展更好地自己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面对心理困难的时候,内心的情感和体验其实远比所谓的道理和解决办法更为重要,只有当我们真切的理解了内在情感冲突和内心需求的时候,只有那些内心纠结和复杂情绪能够被接纳和看到的时候,改变才会发生,道理才真的从大脑传达到内心。生活是一个全方位体验的技术活,要想顺利化解各种困难,收获改变和成长的话,别着急着讲道理、看鸡汤,先真切的看清自己再说。